华南理工大学:倾最优资源 让“三创”英才启航

摘要:

在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有机会在本科期间,就进入大师的团队和实验室,在大师们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今年9月,6300多名本科新生就将踏入华工校园,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

  在这里,他们将近距离接触到校园里的大师们——其中有学术泰斗、科研专家,也有教学能手、实践导师,还有海外学者、业界精英;在这里,大师们无论专长何在,他们都秉承着“以生为本”“以本为本”的理念,专注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华工模式 培养“创新”生力军

  大一新生就有机会加入院士团队,能使用全校所有科研平台,还能申请经费自己主持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或者能进入科研院所、一线企业实践实习。这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机制,也正是华工优秀创新基因代代相传的秘诀之一。

  方素和耿世铮两位同学从本科入学开始就师从何镜堂院士团队,观摩学习团队设计研究工作。以大师为核心、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里,成员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找寻更科学合理和创新的设计方案,大家可畅所欲言,甚至去修改老师的设计方案。

  “我们的团队产学研教相结合,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据何镜堂院士介绍,包括世博会中国馆、广州亚运会场馆、上合青岛峰会主场馆等数百个项目,都有华工本硕学生的参与,甚至担挑大梁。

  学校设立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30多个,通过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开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有力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组建的“生命科学创新班”,该班学生已有89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71篇论文,不少学生成长为知名研究院、高校的核心研究人员或科技型企业家。

  据统计,华工有超过6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一次学科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项特等优胜奖、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金奖、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创新基因让华南理工大学学子闪闪发光。

突破极限 锻造“创造”最强音

  具有鲜明的理工特色和强大的理工优势的华工,历来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科学家的摇篮”。代表学校夺得2017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冠军的青年工程师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台机器人从无到有,建模、拼装、调试等各个环节,全由在校学子动手完成。团队成员,要熟练掌握各种钳工技术和工具和画图软件,熟悉成百上千种电子元器件,能编写上千行的程序,能够从一个十分复杂的控制系统中快速查出问题所在……

  这些创造能力换回的并不仅仅是一座冠军奖杯,还有产学研合作的落地成果,研发了消防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多项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团队共提交国家专利申请178项、授权54项,已孵化出广州程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创业公司,培养出500多名优秀机电一体化人才。宝剑锋从磨砺出,队员大多成为了珠三角制造业领域的菁英人才,2017年团队毕业生的平均年薪高达17万元。

群星闪耀 开创“创业”新风气

  华工的校园创业蔚然成风,在创新创业方面,华工多年来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致力于研发生产中国顶尖的互联网电动汽车的小鹏汽车董事长、华工校友何小鹏,正努力走出在2020年实现功能汽车到智能汽车创新的一大步。这已是他第二次创业。上一次,他与校友梁捷共同研发出了第三方手机浏览器——UC浏览器。

  创立实现生物3D打印产品产业化的公司、中央第六批“千人计划”最年轻创业人才、2002届毕业生袁玉宇,《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陈第、还未毕业就成立公司的“新型胶粘大王”胡云睿……华工青年学子创业榜上的闪亮名字层出不穷。学校更是入选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全国仅有的19所高校之一。

  在珠三角地区,华工设立了641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很多设在高新技术企业里。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华工学生就能进入基地实习。每年,有2000多人次本科生在参与横向项目时,帮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真刀实枪”的毕业设计,成为“三创”型人才茁壮成长的土壤。